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2019年6月24日下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国发〔2019〕1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实施15项行动,并对组织实施做出部署。同月,国务院还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意见》中的15项行动进行了细化。
这是一份十分重要文件。这份文件不仅只关注每个个体健康,还含有推进社会健康乃至推进国家健康,即健康中国含义。如果对社会作更宽广理解,本文把国家健康也纳入社会健康。没有社会健康推进,健康中国15项行动得到完全落实是困难的。因而,推进社会健康,应当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之最重要行动。
一. 从世卫组织(WHO)定义说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定义是,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还给出了具体细则:
——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现在的问题是,健康标准,除了躯体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这三方面,都与社会健康直接相关。
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与社会健康直接相关。一个不健康社会,如果是非不清,甚至是非混淆,公平正义得不到实现,弱视群体得不到关注,更侈谈权益的实现。对诸多个体来说,心理健康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社会道德存在诸多缺陷,个体道德健康也必然深受影响。
健康一条重要标准是社会适应良好。如果社会不健康,个体无论是适应或者不适应,都难以避免不健康状况出现。如果适应一个病态社会或不健康社会,虽然符合“社会适应良好”,也难以说是健康;如果不适应,不符合WHO所说的“社会适应良好”这一要求,同样属于不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几乎无路可逃,难以避免不健康情况出现。
二. 从健康中国15行动分析
健康中国15项行动,诸多内容实施属于推进社会健康内容。
(一)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这是健康中国行动第六项行动,这项行动需要推进社会健康给予保证。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健康环境促进行动,重点围绕影响健康的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问题,室内污染等家居环境风险,道路交通伤害等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倡导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建设健康环境的责任。健康环境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各相关部门。例如为群众健康提供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污染、土质污染的防治,涉及到经济发展阶段,产业调整等因素,而这些都不是一个健康行动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例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健康中国行动提到2022年和2030年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而这项工作,涉及到公民意识的提升、社区的成熟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如果没有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很难得到认真落实。而这也与社会发展,与推进社会健康密切相关。
(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这是健康中国行动第九项行动,也是推进健康中国15项行动难点。之所以是难点,一是存在的问题严峻,面临诸多新挑战。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
此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和接害人数多。据抽样调查,约有120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2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不良工效学因素所致精神疾患和肌肉骨骼损伤等工作相关疾病问题日益突出。
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之所以看作是推进社会健康内容,是因为推进职业健康保护,重要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目前问题是,劳动者权益保障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以职业病中尘肺病为例,一般尘肺病和矽肺病都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潜伏期,许多农民工兄弟在煤矿、非煤矿山打工,吸入了粉尘,一般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一检查就是得了尘肺病,但劳动者由于岗位变动,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尊重,所在的矿山或工厂往往不认帐,因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此外,我国工业企业95%以上都是中小微型企业,这些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基础薄弱,目前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能满足保护劳动者的要求。从政府方面来说,虽然近年来政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甚至很大努力。例如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对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提出具体要求。但能否落实,或能否得到很好落实无疑是一个很大问题。如果没有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无疑大打折扣。
(三)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看作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中之重。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影响健康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 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推进社会健康密切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健康教育意识的普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等推进社会健康内容有关。
(四)基层工作的推进
健康中国行动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纳入四类重大慢性病实施防治行动,并作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11至14项行动。这4项行动对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问题是,基层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目前还难以适应这些要求。此外,一些列为基本用药范围的国家基药,但基层配备不足。基层工作的推进,实际是回答如何让健康更公平的问题。而这也不是仅仅推进基层工作就能够完成的事,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社会健康才有可能做到。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提出,让健康更公平,让健康更安全,让健康更简单。这些要求,应当看作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目的。但这些要求,都需要通过推进社会健康才能实现。
上述情况说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需要推进社会健康以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基层工作以推进四类重大慢性病实施防治行动。这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释放市场、社会和思想的活力,为推进每个人的健康,上升到推进社区健康、企业健康,进而最终推进社会健康和整个国家健康。
 
三. 如何推进社会健康
推进社会健康,内容宏大。不是此篇短文能够完成的。但至少以下内容不可或缺。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是一个有温度、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社会。而要有温度,充满浓郁人文关怀,政府需要秉持人民为大的理念,用文明、温情、人道的方式对待例如街头滩贩,上访群众、被拆迁住户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有温度的社会,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才会大幅减少。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明确的是非观,包括正确的历史观,文明水准、道德伦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只是一个口号,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套成熟的“社会存在”,是通过成熟制度体系建设体现出来。只有这样的社会,社会适应良好才更有利于人的健康,而不是相反。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讲诚信、守规则社会,这必然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准。而一个人人讲诚信、守规则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社会。不然,诚信赤字,假话连篇,不守规则,人格扭曲,不利于提升人的道德健康。
一个健康社会,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始终是人民为大,权力对权利始终保持高度敬畏。因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对公民权利只有卑微谦恭,而不是相反。在这样社会,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各项权利实现有坚实基础;政府各项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法律允许的轨道上。只有这样的社会,WHO定义的“健康”才有坚实的土壤。
如何做才能够建设一个健康社会。重要是在法治基础上,珍惜和维护宪法和各项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对每一个公民来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就是为推进健康社会所做的努力。
(作者为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话题:



0

推荐

陈 剑

陈 剑

59篇文章 78天前更新

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人口学家,社会学者,政治学者。 1957年3月出生,安徽芜湖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工作。1997年7月调入北京,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等职。 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中国改革20人论坛执行主任,全国工商联参政议政委员,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一些专著、论文和决策咨询文章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2015年以来主要著作:主编《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解读》、专著《中国生育革命记实(1978-1991)》(2015)、专著《国家重构-中国全方位改革路线图 》(2015)、主编《北京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建设常态现代国家——中国改革报告2015》(2015)、主编《京张冬奥发展报告2016》、主编《中国公民读本》(2016)、主编《京张历史文化及当代发展》(2017),主编《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研究》(2017),主编《解码京津冀——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18),《中国基层协商》(2018)等。 在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京津冀、长三角等)、人口研究、奥运经济和协商民主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研究领域也涉及传统文化、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内容。

文章